学习时报: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邹吉忠 发布时间:2022-07-24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擘画蓝图,强调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6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破解和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让世界知道”是中国需要也是世界需要

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首先是中国的需要。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史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成一体、独一无二、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文明形态和知识体系。但是进入近代,西方现代文明来袭,中国变得软弱无力,不少人把国力衰弱归罪于传统文化。自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就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告诉中国人:一方面不能走回头的路,直接到自己的古代传统中去寻找救亡图存之道,而只能走现代的路;另一方面不能走资本主义的路,只能往前走新的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正是为开辟新路,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要把精神上转入主动、实践中转为主动提升到理论上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让世界了解、理解、认同中国之道。

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也是当今世界的需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性地探索人类发展新路,另一方面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初步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形态和知识体系。因此,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就要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理解把握中国的思想、理念、理论、话语。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差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当今世界想要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中国需要在国际上发出更大声音,但我们还没有做到,应该做得更好。怎么办?关键在于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根本出路是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让世界知道”正当其时、适得其势

进入新时代,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时机已经成熟,可谓正当其时,条件已经具备,可谓适得其势。

第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能够始终立于精神主动、理论主动,具备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大前提。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方向,也是立场,还是方法。

第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成果作为基础,拥有凝结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理论资源,具备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历史自信。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赢得历史主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而且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积累了无数成功密码和丰富理论资源,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历史自信和创新底气。

第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因为有蕴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藏,在转入精神主动、理论主动之后,拥有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传统文化是历史包袱还是创新宝藏,取决于看待传统文化的立足点和眼光。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赢得了最深层的文化自信,获得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释放和展示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从而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第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因为有学习借鉴一切外来优秀文化的能力,在转入精神主动、理论主动之后,能够将其变成为我所用的有益资源,助力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转入主动之后,不断提升学习借鉴、消化吸收一切其他文明的能力,让世界知道怎样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因为有创造奇迹的中国实践,拥有作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沃土,拥有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最好故事。理论创新的动力源自实践。当代中国实践不仅创造出世界奇迹,也探索出独特的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沃土,是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故事原型和最好素材。

“让世界知道”的必由之路

怎样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从根本上讲,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研究,推进知识体系的变革与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践行“两个结合”,始终立于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因为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立于主动地位,在理论上坚持自主创新,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中国赢得主动、增强自信,也给世界带来创新活力和成功范例。

第二,立足话语创新,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因此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用世界听得懂、我们说得透的话语把中国讲清楚,通过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揭示世界意义,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而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第三,着力学术创新,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破解理论难题。学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实践。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我们破解重大难题、推动学术创新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和案例,使我们能够推动理论研究的创新突破,形成原创性观点、方法、知识,构建更有解释力、说服力的学术体系。

第四,瞄准范式创新,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重构知识积累与创新机制。学科既是专业化知识积累和传播的机制,又是学术生产、学术创新的平台,是特定知识体系的基本范式。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从话语创新开始,逐步深入到学术理论的原创性研究,待话语创新和学术创新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知识范式的创新与变革,进而推进学科体系的变革和创新,形成知识生产、创新、积累、传播的新机制。

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是当今世界的需要,也是中国学者的使命。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应该而且能够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过程中不辱使命、建功立业。(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