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社科联:创建百个社科普及基地,推动社科普及工作大众化、社会化、常态化、品牌化

发布时间:2022-10-09

  近年来,宁德市社科联把社科普及基地建设作为担当使命任务、推动社科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工作来抓,谋划创建了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探索走出一条基层社科普及大众化、社会化、常态化、品牌化新路子,形成“墨汁效应”,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篇章、宁德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探索创新:以“五最”为特征串点成珠,覆盖全市特色、重点乡村和重要场所。一是思路创新。创造性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要求和五个“最”即最红(红色文化)、最优(优秀传统文化)、最古(古村落、古建筑)、最文(区域文化)、最特色(区域特色)思路进行创建,力求覆盖全市特色、重点乡村和重要场所,创建思路在全省、全国设区市独具特色。二是理念创新。按照“整体部署、重点推进、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坚持高标准、多维度,筛选创建出了百个特色明显、内涵丰富、领域广泛的基地矩阵,实现“各美其美”“各长所长”,进一步活化社科普及资源,为弘扬“闽东之光”,打造人文宁德提供有力支持。三是手段创新。研究出台基地管理办法和百分制考评细则,并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推动基地不断建好管好,发挥出更大作用。

  (二)强化互动:弘扬“四下基层”制度,践行“四力”走前头。一是坚持深调研+广宣讲。深入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调研并授(挂)牌,足迹遍布全市9个县(市、区)、94个乡镇、行程6000多公里,结合所见所闻谈了印象和感受326条,累计开展宣传宣讲100场、直接受众3000余人。二是坚持献良策+办实事。在召开的百场基地调研座谈交流会上,结合实际提出意见建议353条。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赴寿宁县甲坑村、蕉城区桃花溪村等基地开展困难群众慰问、消费扶贫、“认领一亩田”等活动。认真分析梳理形成的基地建设情况及有关意见建议函,得到各县(市、区)委主要领导批示。三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一方面搭建横向合作与交流,深入社科普及基地交流学习,如在周宁县后洋黄振芳家庭林场开展社科普及基地现场交流活动等。另一方面推动社科普及基地走出去,开辟社会课堂,主动与周边学校、乡镇签约共建。如屏南耕读博物馆精选展板、实物等到中小学、高校开展社科普及巡回展出等。四是坚持联动+研学。建立基地联盟,互相联动。宁德师院教授撰写的《社科普及基地空间服务理论及其发展范式探究》在2022年6月《宁德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实现实践到理论的提升。

  (三)强化保障:主动作为,未来可期。今年市两会上提交《关于从更高站位上抓好新时代我市社科普及基地谱写“宁德篇章”的建议》提案,得到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办理,发挥市政协提案平台作用,在发展规划、财政投入、激发活力上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

  二、取得成效

  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分布广泛,规模数量居全省全国设区市之首。既有城市又有乡村,有高山也有海岛,有公共服务机构又有民营企业,包含了全市重要乡镇村、特色场所机构,涵盖多行业多领域,形成层次分明、分布广泛、特色鲜明、覆盖城乡、惠及最广大地区的新时代社科普及基地网络。这些基地积极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产生“墨汁效应”,引发多种反响。一是引起重视获批示。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创建获得社会各界好评,尤其得到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林蔚芬批示肯定。二是产生多重效应。这些不同类型的基地,为全市人民接受人文熏陶、思想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多元和新颖的场所,在传播闽东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最红(红色文化)”为特征社科普及基地14个,2022年接待参观人员近百万人次,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锤炼地”。三是海内外媒体聚焦强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有全球金融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海内外媒体进行了数百次聚焦报道推介,呈现出“墨汁”效应。           

  (宁德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