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紧跟受众走 建好阵地担使命
——创建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实践探索

来源: 宁德市社科联 发布时间:2021-10-19

近年来,宁德市社科联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社科联指导下,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把社科普及基地作为壮大基层思想舆论、推动社科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工作来抓,整合资源,联动发力,在建党百年之际谋划创建了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探索走出一条基层社科普及大众化、社会化、常态化新路子,壮大主流舆论,满足基层群众需求,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篇章、宁德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一、创建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的主要做法

  2017年以来,宁德市社科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担当,知难而进,提出“受众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阵地在哪里,普及就到哪里”的新思路,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通过深入实践探索、谋划推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建成了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做实做好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这篇大文章。主要做法如下:一是高度重视齐发力。宁德市社科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位弘扬“闽东之光”、服务宁德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谋划提出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建设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的思路,得到各县(市、区)宣传部门和市直单位热烈响应。按照申报条件和有关标准要求,从下发通知开始,到各县(市、区)宣传部门筛选、提出本地初选对象推荐报送市社科联研究拿出意见,再到市委宣传部研究确定对象,经过充分酝酿、严格审查、层层把关。二是突出特色思路明。宁德市社科联根据《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创造性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要求和五个“最”即最红(红色文化)、最优(优秀传统文化)、最古(古村落、古建筑)、最文(区域文化)、最特色(区域特色)思路进行创建,力求覆盖全市特色、重点乡村和重要场所。创建思路在全省、全国设区市独具特色。三是守正创新强部署。宁德市社科联在没有经验模式可借鉴情况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审时度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创新思路科学谋划提出“五最”特征,创新业态在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全面铺开,创新举措开展授(挂)牌、调研指导并提出意见建议,精心部署,协同联动,层层推进,高质量建成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四是点多面广领域宽。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分布在9个县(市、区)和东侨开发区及市直单位,规模数量居全省全国设区市之首。既有城市又有乡村,有高山也有海岛,有公共服务机构又有民营企业,包含了全市重要乡镇村、特色场所机构,涵盖多行业多领域,形成层次分明、分布广泛、特色鲜明、覆盖城乡、惠及最广大地区的新时代社科普及基地网络。

  完成第一阶段选点布点后,宁德市社科联着重开始第二阶段工作,即弘扬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倡导的“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等优良作风,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逐一深入百个社科普及基地开展调研和授(挂)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深入调研交流多。宁德市社科联积极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结合有关要求,实地深入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调研并授(挂)牌,于2021年7月一个不落走完100个基地,足迹遍布全市9个县(市、区)、94个乡镇、行程6000多公里。每到一处都认真开展走访调研、与基层干部群众深入交谈、耐心细致对有关场所公共领域宣传载体有关内容进行审核并现场指出问题不足和整改意见,并结合所见所闻谈了印象和感受326条。二是学习宣讲内容丰。宁德市社科联每深入一个基地,都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学习中央和省、市重要文件重要会议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累计开展宣传宣讲100场、直接受众3000余人。同时还强调说明了基地创建重要意义、申报评选过程和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基地授(挂)牌后要认真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经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开展好社科普及工作。三是办好实事受欢迎。在召开的百场基地调研座谈交流会上,宁德市社科联负责人认真听取有关情况介绍,结合所见所闻对基层工作进行点评,尤其是结合实际提出意见建议353条,既接地气又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导性,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好评。通过调研座谈为基层理清发展思路,为基层产业发展、文旅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社会治理、学习教育以及社科普及号脉开发,献策出力。调研结束后,宁德市社科联经过认真分析梳理形成了基地建设情况及有关意见建议函,提供给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决策参考。

  与此同时,宁德市社科联按照建好也要管好的思路,边建边管,研究出台基地管理办法和百分制考评细则,要求基地授(挂)牌后要严格按相关要求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并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明确了社科普及基地的进入与退出程序,推动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不断建好管好,发挥出更大作用。

  二、创建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的主要成效

  通过基地创建全面摸清基层真实情况,更好地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和思想阵地制高点,搭建起新时代服务基层发展新平台。这些基地犹如闪烁在闽东山海间的一颗颗珍珠熠熠生辉,不仅在弘扬新思想、优秀传统红色革命文化和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对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全方位推动宁德高质量发展超越和奋力谱写“宁德篇章”作出积极贡献。主要成效如下:

  (一)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锤炼地”。宁德市社科联以五个“最”思路谋划创建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把打造一批“最红(红色文化)”为特征社科普及基地作为首要目标。百个基地中有“最红(红色文化)”为特征社科普及基地14个,新思想宣传普及基地6个。对闽东主要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为党史(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和载体,为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打好主动战、下好先手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14个红色基地今年以来接待参观人员总计达200万人次;其中桃花溪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2018年7月创建以来累计接待量超过15万人次;甲坑革命史教育室2021年1月创建以来累计接待观众483批14009人次,为全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作出重要贡献。蔡威事迹展陈馆等7个基地入选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黄孝敏烈士史料陈列馆等12个基地入选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

  (二)成了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线路图”。宁德市社科联牢记习总书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嘱托,积极对闽东红色文化、畲族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历史遗迹、传统村落、信俗文化、学堂书院等全市区域特征和“闽东之光”进行一次“大盘点”。按照“成熟一个培育一个”的原则,择优筛选创建一批真正有基础、有内容、有受众、有互动的弘扬闽东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并遵循各基地特色亮点和自身发展规律,打造内涵丰富、领域广泛的基地矩阵,实现“各美其美”“各长所长”,整体呈现出多点开花、异彩纷呈。这些基地绘就成一幅弘扬“闽东之光”线路图,为全市人民接受人文熏陶、思想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多元和新颖的场所,在传播闽东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基地发挥辐射效应,如屏南县耕读文化博物馆作为第一批基地创建后,又联合屏南一中设立分馆(基地),实现开枝散叶。

  (三)成为学习传播感悟新思想伟力的基层“导航塔”。宁德市社科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创建新时代百个社科普及基地为契机,对闽东新思想富矿进行深入挖掘盘点,先后命名认定了下党乡党性教育基地、下岐村连家船民上岸展示馆、溪邳村、赤溪村、后洋村黄振芳林场、坦洋村茶历史文化展示馆等一批传播新思想的基地,打造出学习宣传和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常态化平台、路线,成为领悟新思想伟力的“导航塔”。福安下岐村、福鼎赤溪村和寿宁下党村不仅成了必打卡点,还迎来了老挝、越南、南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等一批又一批外国友人,推动新思想国际传播。寿宁县下党乡党委、福安溪邳村、福鼎赤溪村、柏洋村等一批新思想基地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四)成为新时代探索担当社科工作使命任务的“试验田”。创建新时代百个社科普及基地是宁德市社科联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自觉行动,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延伸社科普及触角,打造社科服务基层工作平台的有力探索,助推新时代社科普及工作常起来、实起来、强起来。百个基地突出思想引领培根铸魂,弘扬先进文化春风化雨,创新方式载体亮点纷呈,大大提升了社科普及工作的覆盖面、实效性和影响力,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更好地宣传普及党的方针政策,更好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地让社会科学知识遍及城乡创造了广阔的舞台。

  下一步宁德市社科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强化问题导向,落实落细落小,努力从投入机制、可持续发展角度抓好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管理工作,不断增强社科普及基地生机与活力,产生“墨汁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践行初心使命,为全方位推动宁德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宁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宁德市社科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