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孝荣:在“海峡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分论坛上的讲话

来源: 福建省社科联 发布时间:2013-01-05

谢孝荣
2012年12月19日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同志们:你们好!
“海峡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分论坛是我省第九届学术年会分论坛之一。这个主题之所以被评审专家认可不仅仅是由于方案设计比较精细,更在于这个选题的当下意义。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故养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汉书》中记载汉元帝曾经下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晋人张湛编录的战国时期道家典籍《列子》则称:“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的”,传统中国也可以说是“乡土中国”。所以,人们都把乡土性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特性。《费孝通先生在其名著《乡土中国》中说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里的社会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不似现代团体中的个人分子一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如同一个石子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
乡土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还在初等小学堂中设有乡土史地课程。近现代教育体制转型后,也仍然被视为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时下中国乡土教育也一直被政府所提倡,只是理想的设计往往抵不上现实的冲击。从大的背景来说,由于西方现代文化的进入,对乡土文化形成了的冲击,甚至切断了乡土传统的流脉,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处境压力下,乡土知识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视为“无用的”知识。个人和学校可能都会出于功利的考虑,而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略了这原本属于人文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从根本上说,文化总是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离开了对民族性、区域性文化渊源和历史流变之探究,世界文明就无从谈起。在我国,离开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可言。在我们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当然要融入世界,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累积起来的灿烂文化,并在现代化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建立起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这同样是不容置疑的。只是,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乡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理由,因为,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所在。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没有本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明。上述说明,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由人们对本乡本土人文传统的认识,进而能激发出爱国爱乡的文化情结来。
开展乡土教育要避免以乡土文化教育取代乡土教育。这是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里,乡土首先是自然的。包括所谓乡土文化,也是在乡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乡土教育要以培养人们对乡土的感情、了解乡土、亲近乡土为目的,不应过分符号化。当前,人工的事物越来越挤占了自然物的空间,通过乡土教育,给孩子一个亲近自然、接触泥土的机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让学生从认知一草一木入手,多与自然对话,吸收泥土的气息,熟悉周围的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乡土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切异把乡土教育过分意识形态化,而应该从少年儿童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从乡土生活环境中最切近的事物入手,通过由内及外,与个体生命感受及乡土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增强乡土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举办“海峡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分论坛,组织学界对海峡乡土教育资源开展探讨交流,是很有意义的学术行为。这对于对于促进两岸交流、增进两岸炎黄子孙对同根同源同宗同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两岸统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树立起担当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